寒冬时节,记者来到吉首市双塘街道大兴村看到,一排排食用菌大棚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格外显眼,大棚内,十几个村民正忙着采摘香菇棒上的香菇;大棚外,村民们也忙着装车,运往外地……这是该市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目标,高质量建好十万亩茶叶、十万亩蔬菜、万亩白云贡米、万亩中药材等一批规模化基地,建设千亩食用菌、千亩黄金李、千亩黄桃、千亩金秋梨等特色产业村,示范打造湘西食用菌第一村——大兴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吉首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始终做到在思想认识上高于一切,在工作安排上重于一切,在纪律要求上严于一切,聚焦标准、精准发力,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2017年率先在全州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5.7%下降至0.259%。
吉首市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将党建引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全方位。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建立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机制,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坚持把研究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议题,市委书记每年遍访贫困村、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每年遍访辖区贫困村和贫困户、村(社区)支部书记每年遍访辖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各级干部抓扶贫的热情。建立市乡村三级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扶贫专班,从各单位精选能做事、会干事、责任心强的干部任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组成140个驻村扶贫工作组,进驻43个贫困村和31个摘帽村、66个非贫困村(社区)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实现帮扶力量“五个全覆盖”。推进农村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亲帮亲、户帮户、党员帮群众”、互助脱贫奔小康。建成以党员干部为中心的党群一体化互助小组3622个,涵盖农户18017户,建成爱心积分超市60个,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换实物,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吉首市瞄准“户脱贫、村退出、市摘帽”指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工程”,以项目带脱贫、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脱贫摘帽双赢。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优先保障扶贫急需项目入库,入库项目3509个。对水、电、路、通信、学校、卫生室、养老院等公共扶贫项目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完成销号,对产业发展、危房改造、技能培训等到户扶贫项目精准指导、跟踪随访、落细落实,2014年以来累计实施扶贫项目3463个。压实扶贫、财政、纪检、监察、审计、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抽查,对项目入库、招标、实施、验收、报账等实行全过程监管,严控项目质量,严防项目风险,提高项目实效。
吉首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工程”上下足“绣花”功夫,聚焦“重点”,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攻克“难点”,确保了各项政策精准有效落地落实。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49.1万亩,全市利益联结机制贫困人口覆盖率达85.5%,建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72个,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面清零,其中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高于5万元。加大转移就业力度,全市共建成扶贫车间14个,带动就业1474人,开发农村公益性专岗891个,累计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14283人。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30家,实现电商网络交易额9.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5万人。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打造旅游重点村9个,带动贫困人口6000余人。实现市辖乡镇水泥路通达率100%,自然村公路通达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5.54%,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完成异地扶贫搬迁1959户7901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率100%。投入资金1.54亿元,新建及改造村级综合便民服务平台122个,74个贫困村均实现农家书屋、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全覆盖。
吉首市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率为零。全市建档立卡户医疗总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85%以上。为贫困人口全员全额代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合格村医及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救助水平达到214.23元/月/人,实现应兜尽兜。完成11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文化器材配送任务,开展各类文化惠民下乡活动1831场次。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4.06%,空气质量优良率94.5%,空气质量优良指标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