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十八洞村七年精准扶贫侧记

时间:2020年10月30日浏览:[]


苗寨与世界—— 十八洞村七年精准扶贫侧记

群山环抱的十八洞村,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

被青山环抱的,也被青山所阻挠。

武陵山腹地的花垣县十八洞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因交通闭塞、缺田少地,曾和许多深藏大山的村庄一样,贫困已久,落后已远,与世隔绝。

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3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求十八洞村“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论季节本是初冬,我们却迎来一场春风,梨花一夜都开了!”前任村支书龙书伍回忆。

正是这春风,叩开了村庄的大门。

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十八洞村,牢记嘱托,大胆探索,踏上了努力发展、奋力脱贫的征程。

青山不改,苗寨却变了模样。

睁开眼,换思想

“当晚就失眠了!”这是村民们后来反复说起的话。

十八洞村建立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让村民很快脱了贫致了富。图为花垣县花垣镇道二社区猕猴桃基地,今年猕猴桃喜获丰收。

留在村庄的人,离乡打工、求学的人,都被“总书记来村”的消息振奋。他们期盼,这机遇能改变命运,也改变苗寨的未来。

“大家都以为有钱分,想着这么大的领导来,应该能分很多钱吧。”龙建和许多在外打工的同伴都赶回了村里,等着分钱。

很快,花垣县委选派的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来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进村第一件事,就告诉村民:没有钱分,我们来和你们一起建设村庄,脱贫发展。

第一任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记得,得知他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村民们竟有些嫌弃。“搞宣传的不就是耍嘴皮子,没资金,没项目,拿什么扶贫?”

“对!搞宣传的就擅长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我们就从这开始。”龙秀林斩钉截铁。

思路清晰,工作队和新换届的村支两委围绕“转变村民思想、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目标,打出了第一套组合拳。

推行“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道德讲堂,探索“互助五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机制,组织过苗年、办画展、联欢晚会、相亲大会等文化活动……精神的力量和文明的光芒,无声却有力,用“润物细无声”的坚韧,改变着村民贫困多年而习惯了“等靠要”的落后思想。

村民在转变,从怀疑、观望、不支持、反对,到积极参与村里建设发展,甚至不惜牺牲自家的利益。

曾因电线杆要架在自家田里就“大闹村部”的施六金,修建停车场时主动无偿让出1亩多地;曾闯进会场砸场子嚷着“要饭吃、要老婆”的“酒鬼”龙先兰,成立合作社带动30多户农户养蜂脱贫;曾赶回家等着分钱的龙建,凭借炒得一手好菜当上了村集体经济实体“思源餐厅”的总厨……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十八洞人开始用一种崭新的目光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迈开腿,图发展

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给十八洞带来的核心改变,是建立起与外界更多的联系。

扶贫工作队来了,精准扶贫政策来了,社会帮扶力量来了,游客来了……这些与外界更多样更有效的联系,让绵延青山终于不再成为村庄发展的阻挡,十八洞人迈开了大步图发展,奋力脱贫奔小康。

建立联系,就是发展的机遇。

比如,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的“飞地经济”。人均只有0.83亩耕地,于是村里把首个支柱产业放在30多公里外的花垣镇。他们流转了1000亩土地,村民共同参股与苗汉子果业公司合作发展猕猴桃产业。2017年猕猴桃挂果,建档立卡户人均年分红达1000元,2019年增加到1600元。

退休村支书石顺莲(左二)牵头成立“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熟练绣工50余名,订单稳定时每人每月收入近2000元。

比如,与企业高校合作让“老手艺”发展成新产业。2014年,退休村支书石顺莲牵头成立“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熟练绣工50余名,订单稳定时每人每月收入近2000元。多方合作让十八洞苗绣越卖越远,还作为中车株机公司的高端商务礼品,与高铁这张中国名片一起走向了世界各地。

比如,把山泉水卖出大山。村里有好水,被总书记称为“真正的农夫山泉”。趁企业家代表来村考察,村干部主动推荐,最终促成与中国500强企业步步高集团的合作。2017年10月,一座现代化水厂建成投产,十八洞村集体以资源和品牌入股,占股15%,每年保底分红50万元。

十八洞的乡村游火了起来,民宿与农家乐成了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比如,游客递增带热带火的乡村旅游业。村间小道铺上青石板,房前屋后插上竹篱笆,修建旅游大通道,建成景区游客中心和精准扶贫展览馆,现代科技的“地球仓”酒店也“挂”在了村里悬崖上……如今,全村农家乐、民宿已发展到20多家,年均每家收入达30万元。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4万元。

2017年2月,十八洞村脱贫摘帽,全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4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6.4万元。

收获了机遇与发展,十八洞村也未曾忘记分享。他们主动与邻村结成对子,打造“十八洞片区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基地”,帮助邻村发展集体经济。如今,十八洞片区村村都有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成效显著。

接过棒,向未来

10月12日,龙凤胎姐弟施湘、施康的24岁生日,近30位村里的同龄小伙伴聚拢来,参加他们的长桌“生日宴”。

这在以往的十八洞村不可想象。村民苦于生计,哪有心思?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哪来人气?被闭塞禁锢的心灵,哪来活力?

但如今,不仅外出务工的人回来了,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也回来了,他们接过了建设家乡的接力棒。

施湘2018年大学毕业就回村,是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旅游讲解员。她的父亲施进兰,算是村里第一任讲解员龙秀林的“关门弟子”,一肩挑起了培养本土讲解员的重任。

“要讲好村里的脱贫故事,宣传好十八洞脱贫经验和精神,需要更多懂村情又有知识的专业讲解员。”父亲的这番话打动了施湘。

施湘回村时仅有2名讲解员,如今已发展到16名。她们都是年轻漂亮的苗家姑娘,受过专业培训,熟悉村情,了解精准扶贫的背景和故事,带领游客穿梭在村寨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村里的大学生施林娇毕业后用电商直播模式销售村里的特色农产品。

今年初,施康也辞掉工作回村了。他与村里2名年轻人施志春、施林娇组成号称“三小施”的团队,在村里拍摄短视频,用网络平台宣传十八洞村。

3月中旬,他们拍摄了石爬专家的短视频,这是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称为“大姐”的“资深网红”。“视频爆了,近万人点赞,20多万次播放。”施康说,“不少人问‘大姐’家挂的腊肉卖不卖,这点醒了我们,直播带货是条好路子。”

“三小施”开始用直播帮助乡亲们销售腊肉、蜂蜜、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反响热烈。邻村的农产品因疫情滞销,他们主动帮忙,出手解了燃眉之急。施志春估算,仅两个月他们就卖了价值近4万元的农特产品。

网络宣传村庄,在网上卖东西,这些已经是施进兰很难弄懂的新领域,但他仍无条件支持着算是村里第一代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儿子和伙伴们。

他坚信,这些有知识有见识的年轻人,会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让十八洞村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走向更远更好的未来。

上一条:杭州恩施携手战贫记 下一条:【武冈市】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在京召开 武冈扶贫经验获推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