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我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时间:2020年11月30日浏览:[]


5年,啃下“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建成集中安置点195个。

5年,完成一场9644户34698人的“大迁徙”,无数人世代不敢奢想的成为现实。

5年,改变了一种生活方式,那些一方水土养不起的一方人,开始了往后余生的幸福生活。

而这所有,源于一个消除绝对贫困的千年梦想,始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头号工程”。

2016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工作宗旨,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年度、有计划地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扎实有效开展大量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

安居,跳出“穷窝窝”

家门口就是通往县城的主要道路,往塔子边一站就能直接上车,慈利县江垭镇佛榻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夏平恒感觉日子“真是太幸福了”。之前,他居住在安置点对面的深山里,“从这里出发,过200米的铁索桥,还要再爬10多里路的坡。”

穷家不搬,穷根难断。2015年底,我市有2.7万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交通、就医、上学受限,发展产业空间不大,脱贫致富难度很大。实施易地搬迁,确是迫在眉睫,也是治本之策。

一次次“头脑风暴”之后,40个字的基本原则明确:“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保障基本,六个结合、科学规划,精确瞄准、创新机制,突出旅游、重点突破”。

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工作机制,出台相关文件,安排40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奖励经费……

2016年,这场“头号工程”揭开序幕。中共张家界市委书记虢正贵,中共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革安多次开会研究、调研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曾超群作为分管领导亲力亲为,多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各安置区进行调研督查;市发改委作为牵头负责单位切实履行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职责;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全面投入这场“工程”之中。

“这是一个‘细活儿’,任何一个步骤不精准,都出不了‘好成品’。”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哪些人要搬、可以搬?以哪种方式搬?搬到哪里去?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个课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市把“精准”作为贯穿始终的“要领”: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精准确定安置方式——精准开展后续扶持。

按照“先定区域后定人”的高精度识别思路,将搬迁区域锁定在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等深度贫困区域,以“范围精准”确保“身份精准”;明确贫困农户申请、村委会初审及公示、乡镇政府审核及公示、县级政府审批及公告、签订搬迁协议5个环节,毎个环节都要有经办人、负责人签字并存档备查;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城镇化进程及搬迁对象意愿,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各区县“大展拳脚”,探索出各有特色的“路子”。其中,桑植县集中安置的“阳光院”模式在全国推广经验。

乐业,踏上“康庄道”

不仅跳出“穷窝窝”,还要踏上“康庄道”。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的推进,工作重心由“搬得出”向“稳得住”转变,目光从“挪穷窝”向“换穷业”聚焦。

在慈利县江垭镇佛塌坪村,村民自豪地介绍:“我们这是大峡谷的‘东大门’。”该村依托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和其他景区,以易地搬迁点为核心,以旅游公路和通组公路为纽带,以观光农业、参与农业、旅游农业为支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民新村。

针对“搬迁后怎么办”“如何让贫困户安心住下来”等一系列问题,我市根据各区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依托旅游资源、农村市场、工业园区、扶贫车间等共唱“大戏”,走出了一条具有张家界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让贫困户既“挪穷窝”,又“换穷业”。

永定区确立生态旅游、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后续产业重点。茅岩河镇温塘集中安置点,选择在漂流入口1000米之内的集镇中心,引导搬迁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把安置点打造成风景点。

慈利县形成了安置点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集镇农贸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农村商贸发展模式等6种扶贫模式。在赵家岗土家族乡的安置点,引进两家制鞋企业,依托扶贫车间解决务工,工人月薪达2000元左右。

桑植县以白茶、粽叶、藤椅加工三大品牌产业为重点,以猕猴桃、雪莲果、蜂蜜等产业为辅,盘活“扶贫车间”,带动搬迁户就业。瑞塔铺镇集中安置点引进张家界康华粽叶等3家扶贫工厂,安排搬迁户就业157人,实现了人均年增收达3万元。

武陵源区采取“合作社+贫困农户+基地”的模式进行委托帮扶,先后投入130万元,培育了天子山葡萄园和协合黄金茶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同意组织生产管理、营销,易地扶贫搬迁户享受分红。

此外,我市还将就业培训作为重点,结合搬迁劳动力特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培训,累计培训搬迁群众5698人次。

对症开“药方”,搬迁与脱贫终于同步完成。目前,我市100人以上集中安置区均制定了“一点一策”后续产业发展方案,累计建成扶贫工厂和扶贫车间56个,吸纳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就业772人,依托安置区周边经营主体共141个,吸纳搬迁群众3224人,后续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

发展,奔向“新生活”

2019年开始,我市易地扶贫搬迁转为以后续扶持为主。为此,我市坚持“建设标准化,管理系统化,机构规范化”,让所有搬迁群众以崭新的姿态奔向新生活。

想尽一切办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搬迁群众安全饮水、交通出行、电力通讯等基本要求。目前,全市所有集中安置区均实现通水、电、路、有线电视、网络,有条件的安置区配建和设立了卫生室、图书室、便民超市等。新建(或改扩建)学校8所、幼儿园2所、医疗卫生设施15个、社区服务设施29个、综合活动室23个、文化广场46个,实现了搬迁群众就学、就医基本保障到位。

丰富精神生活,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扶志奋斗教育,通过开办感恩讲座、横幅标语等,引导贫困户形成感恩党、感恩社会,组织开展文明户、卫生户、致富标兵、好媳妇、敬老模范等各类评比,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培育美善人生,激发内生动力,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保障搬迁群众基本权益,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明确必须严格执行搬迁群众原承包地的承包经营关系长期不变,惠农补贴、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分配等不因搬迁而改变或取消等相关政策。落实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等政策及参保优惠,确保不因搬迁出现漏保断保问题。

195个集中安置点,96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698名搬迁群众;窗明几净的新房,便捷宽敞的道路,挣钱有奔头的产业,到处可见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这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交出的答卷,也是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

如今,这场奔向“新生活”的考试并没有结束,张家界也仍将踏浪前行。

上一条:【新化县】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结算审计 下一条:铜仁万山:搬新家住新城 好日子在后头

关闭